这或许是一篇手记。
我们聊聊在线教育。嗯,TA其实很科学,也很艺术。
12-26下午,上海交通大学在线教学第一课开讲,当晚,相关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,话题阅读量达1.3亿;现在,“第一课”的视频在微博平台上播放量达到572万。
为什么一所大学的“第一课”那么火?
回答这个问题,作为教育记者,我想分享另一个好奇的问题:疫情会像一面镜子、一把筛子,照出强弱,筛出废柴。那么,疫情下的学习是什么样的?
最近,有一组“偷拍照”刷屏。镜头聚焦的就是“疫情下的学习”,定格的那些瞬间,一种安静的力量隔空传来。
村委大院里支起课桌,就着昏黄的楼道灯,14岁的河南初中生小郭正埋头做笔记。家里没网,父亲手机流量有限,于是她就去村委“借网”上课。
武汉方舱医院里,高三学生小杨把病床边的床头柜当书桌,在配合治疗等待康复的每一天,为自己设定好6门功课的复习计划。
这些画面最“击中”大家的,是学生们在疫情影响下那份不减的劲头。
过去的一个月里,我在采访中看到了奔赴在防疫志愿者岗位的年轻身影,看到了利用专业所长去认识疫情发展的学生,看到了加急技术攻关以科技抗疫的团队,看到了热火朝天的学习群……这些年轻人看上去有忙不完的力气,也似乎最为淡定心安。
这份劲头,在上海交大的“第一课”里也有提及。“当时的校风学风甚好,老师们认真负责、倾囊相授,同学们惜时如金、学海泛舟。可以说,除了睡觉、吃饭和最必要的体育锻炼,其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,许多同学一周的学习时间达到90小时。”党委书记姜斯宪在“第一课”里说起这段自己的求学往事,“一周学习90小时”就成了相关话题里的“热门笔记”之一。
书记姜斯宪和校长林忠钦都是“77级”,是恢复高考制度的首批幸运儿。当时的国家百废待兴,重新开放的交大校园无论是师资力量配备,还是办学条件保障都有诸多困难,但那时的大学生都处于“无须扬鞭自奋蹄的状态”。
他还回顾了交大一百二十余年办学历程中的另外两个困难时期——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,创办不足四年的南洋公学自身举步维艰,依然接应照料因战火流离的北洋大学堂60余位师生来校赓续学业;80年前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今天上海交大徐汇校区所在的校园被日本侵略霸占数年之久,但学校在重庆九龙坡和上海法租界两地艰难办学,师生在险象丛生之中忍辱负重、发奋读书。
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战争中,大家常联想到一所存在于艰难时期的大学——西南联大。纪录片里这样描述着这座仅仅存在8年11个月的大学:当象牙之塔的师生真正走向战乱中国,他们的意志得到磨砺,心灵受到震撼,他们经历轰炸、贫穷、病痛,却从未间断过教学与研究,联大校训“刚毅坚卓”也成为那段日子的写照。
“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、奔向未来!”上海交大书记、校长“隔空”鼓励学子。
刚、毅、坚、卓这四个字,每个都很硬核,到今天也不过时。因为,它们的力量不仅支撑着一所大学度过艰难岁月,更在于激励着年轻学子在漫长的时光中,无畏困难,一步步走向个人、家与国的理想实现。
关于教育意义的共鸣,是跨越时空的。
“2006年入学的第一天,党委书记马德秀老师就给我们上了新生第一课,让我深深记住了‘选择交大,就选择了责任’。赶赴一线,虽然心中也有点怕,但我依旧选择前行。”这是瑞金医院呼吸监护主管护师沈虹出征时说的。在上海援鄂医疗队中,有560位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。
“选择交大,就选择了责任”这句几乎所有交大人烂熟于心的句子,在特殊的时空里,有了更重的分量。(你的母校是不是也有这样镌刻在你今后人生里的句子?)
虽然年轻的学子无需穿越战火去寻找一方安静的课桌,宅家的“悠长假期”里,咫尺的书桌和云中课堂甚至唾手可得。但难的是,能否“知止而后有定”,能否达到心灵的“静”和“安”,能否实现“虑”与“得”。
想起了那年的报道——
上海交大深夜实验室,原来这就是努力的样子!年轻的TA们说已经嫁(娶)了科创!
我们在天黑时推门走进实验室,不要错过这个视频
摄像机从日落时开机,一直持续到深夜。采访是随机的,镜头所至,都是努力的样子。
上海交大“第一课”开始前,熟悉的教学铃在“云中课堂”响起,一秒把大家拉回校园记忆。
学校拍了个小视频,空荡荡,看得心里也空落落的。这真是校园最孤单的日子了。
春风已至,盼你归来。
没有了学生和老师的大学,是什么呢?在摸不着的云端,在线课堂里,也能激荡澎湃吗?
每个人都正在前所未有的“时空”里,获得了一次值得珍惜的“闭关”机会。或许是最好的机会认识生命与世界,思考人生的目标和意义,用力所能及的事来修炼品质。毕竟人生很长很长,还会有许多纷纷扰扰,唯有点亮自己,才能get最好的结果。
剑网行动举报电话:12318(市文化执法总队)、021-64334547(市版权局)
Copyright © 2016 mzyl.org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看东方(上海)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全部评论
暂无评论,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